12月21日,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学术交流会在西安召开。中国工程院王双明院士、林君院士,中国科学院肖文交院士,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宗起,西北大学教授刘池阳五位专家作主旨报告。陕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元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陕煤地质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卫峰主持开幕式。
李元在欢迎辞中指出,能源安全是“国之大者”,矿产资源安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全,地勘单位肩负着国家能源资源保障之责。他表示,作为陕西省的重要能源企业,陕投集团近年来围绕落实能源保供,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形成了“风光水火储”全业态的能源业务布局。陕煤地质集团依托自然资源部煤炭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取得了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先期布局了新型能源勘查开发,在陕投集团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建设中发挥出“内脑”和“先行军”作用。他表示,要以学术交流为契机,通过技术交流促进技术革新,为推进矿产资源绿色发展提供新理念新路径。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许秋雯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资源大省,陕西省聚焦战略性矿产及急需特色矿产,在氦气、页岩气、铜矿、钨矿、锑矿等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她强调矿产资源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有序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积极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断促进矿产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力量。
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调研员周楠表示,科技创新平台是自然资源各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服务自然资源部核心职责履行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科研力量。各科技创新平台要围绕自然资源部的主责主业需要,聚焦矿产资源成矿理论、勘查技术、成矿预测、潜力评价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学术氛围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来自全国28家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勘查技术、探测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育平、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于学峰等16位矿产资源领域的专家围绕矿产资源勘查理论、技术方法、装备研发和找矿成果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分别作典型交流。
本次会议由陕煤地质集团主办,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吕婷婷、党飞航)
2023年9月20日,世界地热大会国际考察团到集团地热能示范项目考察交流。本次考察团由来自冰岛、德国、瑞士等8个国家的26位专家组成。整个考察活动由集团副总经理杨文海负责,重点实验室、新能源公司领导及相关人员全程陪同,并推介了集团示范项目相关技术。
当日上午,考察团到集团草滩金泰经开花城“取热不取水”省级供暖示范项目参观交流。首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育平向考察团介绍了集团首创的U型对接井地热能开发利用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引起国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双方就地热井结构、取换供热能力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国外同行对该项目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表示肯定。最后,杨文海代表集团将重点实验室张育平主编的《中深层地热钻井换热供暖关键技术》一书赠予了各国代表,受到了诚挚感谢!
下午考察团来到集团眉县“采灌均衡”地热能供暖示范项目考察交流。张育平向考察团专家介绍了该项目的钻探布井、抽采回灌等关键技术。之后考察团参观了眉县项目的两个供暖能源站、采灌井等内容,中外双方就抽采、回灌和供暖等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国外对该项目高效回灌技术作出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通过集团两个示范项目的考察交流,加深了重点实验室与各国地热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文/ 韩元红 图/黎思文)
2023年9月20日,世界地热大会国际考察团到集团地热能示范项目考察交流。本次考察团由来自冰岛、德国、瑞士等8个国家的26位专家组成。整个考察活动由集团副总经理杨文海负责,重点实验室、新能源公司领导及相关人员全程陪同,并推介了集团示范项目相关技术。
当日上午,考察团到集团草滩金泰经开花城“取热不取水”省级供暖示范项目参观交流。首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育平向考察团介绍了集团首创的U型对接井地热能开发利用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引起国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双方就地热井结构、取换供热能力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国外同行对该项目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表示肯定。最后,杨文海代表集团将重点实验室张育平主编的《中深层地热钻井换热供暖关键技术》一书赠予了各国代表,受到了诚挚感谢!
下午考察团来到集团眉县“采灌均衡”地热能供暖示范项目考察交流。张育平向考察团专家介绍了该项目的钻探布井、抽采回灌等关键技术。之后考察团参观了眉县项目的两个供暖能源站、采灌井等内容,中外双方就抽采、回灌和供暖等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国外对该项目高效回灌技术作出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通过集团两个示范项目的考察交流,加深了重点实验室与各国地热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文/ 韩元红 图/黎思文)
2023年9月11日,在世界地热大会召开之际,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邵亥冰研究员到访省地热能国合基地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国合基地负责人张育平的热情接待。参与交流会的还有国合基地西安交通大学王沣浩教授团队、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陕西中煤新能源公司科研人员。
在交流会上,张育平就省地热能国合基地近年来在科学研究、技术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工作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合作项目中的一些问题。邵亥冰对国合基地在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的进展予以高度肯定,并提出要积极吸取国外经验、借鉴成功项目案例、探索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做出更加具有显示度的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王沣浩表示国合基地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浅层地热能、中深层地热能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应用技术,研究水平走在国内前列,未来要结合储能、数字化应用等前沿技术寻求突破。随后,邵亥冰作了专题报告,分享了德国中低温地热能发电技术及成功案例,基地成员就案例中的项目特点、设计理念、设备开发等技术进行了详细讨论。
在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支持下,国合基地各方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重点实验室)与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近年在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密切合作,已形成“浅层地热能地埋管系统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等核心技术,成果获陕西省煤炭工业科技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三等奖。通过国合基地定期交流和技术合作,将进一步助推我省地热能技术进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图/刘俊)
4月20日,在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纪念神府煤田发现四十周年之际,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隆重举办第五届绿色勘查科技论坛,主题是“神府煤田地质四十年:创新与展望”。作为我国煤炭绿色开发和清洁利用领域的一次学术盛会,彭苏萍、王双明等院士专家云集,共谋煤炭绿色发展事业新技术。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彭苏萍院士和王双明院士分别作了《我国煤矿只能开采地质保障系统》和《双碳目标与主题能源变化》的主题报告。来自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矿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陕西天地地质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和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矿井地质精细勘查、煤矿水害探测防治、煤炭地质云及数字煤矿地质保障系统、富油煤清洁高效利用、矿区生态修复及绿色矿山建设等技术做了专题交流,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论坛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及绿色矿山建设中的技术现状并提出展望,希望通过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不断提升煤炭绿色勘查开发地质保障和清洁利用领域的技术进步,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资助与实验室研究方向有关的、具有一定探索性、观点新颖和属于学科前沿或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一、申请对象
1、国内外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教师、博士后以及在读博士研究生,实验室依托单位(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非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均可申请开放研究课题。凡获立项的课题,申请者可被聘为实验室客座研究人员。
2、申请人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在读博士研究生须经导师认可,导师为课题第一负责人;课题申请人如不具备副高职称,须要一位副高以上同行专家推荐。
3、每位申请者作为课题主要参与者,当年只能申请一项研究课题。已获得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的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结题前不得再次申请。
二、开放课题申请
根据重点实验室研究需要,开放课题以定向招标方式发布,资助额度:3-10万元。重点支持以下六个方向的技术研究:
1、“三气”地质研究方向
(1)CO2注入法提高常压页岩气采收率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描述页岩气储层不同形状孔隙不同组分吸附气的吸附变形特征的定量方法;明确各因素与吸附变形的关系以及各因素对吸附变形的影响机制。
考核指标:发表SCI论文2篇,申报专利1项。
(2)CCS过程原位CO2溶解度核磁共振表征技术
研究内容:确定不同温度、压力和矿化度条件下CO2溶解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影响规律,揭示CO2溶解度与核磁共振信号的响应规律。
考核指标:发表SCI论文2篇,申报专利1项。
2、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方向
(1)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污染物迁移及防治技术
研究内容:热解过程中各种有害元素的迁移规律,重点关注硫、氮、汞、砷、铅等元素赋存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诊断热解过程对地下水污染风险,提出污染防控防治技术。
考核指标:发表SCI/EI论文2篇,或SCI/EI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2)超临界CO2条件下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机理及产物特性
研究内容:揭示超临界CO2条件下富油煤的热解反应机理,研究热解产物特征及热解半焦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
考核指标:发表SCI/EI论文2篇,或SCI/EI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3)富油煤原位热解覆岩变形规律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富油煤原位热解过程中煤层结构/力学性质变化及覆岩变形规律,揭示覆岩随煤层热解变形机理,建立覆岩破坏理论模型。
考核指标:发表SCI/EI论文2篇,或SCI/EI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3、煤矿采空区矸石水力充填关键技术
(1)煤矿采空区地面沉陷与地下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研究内容:以小保当煤矿采空区为例,基于矿区开采活动与地面沉陷监测及调查,结合地球物理方法,分析小保当煤矿采空区地面沉陷稳定后残留空洞、空隙、离层裂缝的分布规律,明确地下空间形成规律并阐明其机理。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区残留空洞、空隙、离层裂缝分布图件一副,发表SCI/EI论文1篇,申请专利1-2项。
(2)矸石浆长距离管道运输关键参数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管道建设情况,明确矸石浆管道运输的出口压力、流速、流量以及矸石浓度,有效降低管道运输矸石浆的堵塞风险,高效提升管道运输矸石浆效率。
考核指标: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矸石浆管道运输技术体系,降低管道建设成本5%,发表SCI/EI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3)采空区矸石水力充填效果评价方法与指标研究
研究内容:要求准确监测矸石浆充填过程,界定不同充填阶段的关键参数指标,并提出相应的充填过程调控方案;科学评估矸石水力充填效果,构建矸石充填效果静态评价指标,提出相应的质量评价方法。
考核指标:建立矸石充填动态过程监测方法与充填效果静态评价指标,发表SCI/EI论文1篇,申请专利1项。
4、精细勘查技术研究
(1)煤矿隐蔽致灾因素超前探测/随掘探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构造、含水体等地质因素,开展超前探测技术或随掘探测技术研究,建立地质异常预测模型,提高探测精度,保障矿井安全生产。
考核指标:发表SCI/EI论文2篇,申请专利1项。
(2)地震数据智慧解译
研究内容:研究地震数据智能化解释方法,实现地震数据与地质岩性之间的即时转化,实现三维地震数据与基于GIS软件平台煤田地质云的数据融合,编制操作软件。
考核指标:申请专利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提交一套应用软件。
(3)超层越界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超层越界的微动监测技术或其他动态监测技术,提出微动监测方法体系或一种新的动态监测方法。
考核指标:申请专利1项,发表科技论文2篇。
5、数字煤矿方向
(1)透明地质模型对开采损害状况和煤矿隐蔽致灾的动态智能响应技术
研究内容:基于人工智能的开采损害状况和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辨识;基于动态智能监测的开采损害状况和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预报;开采损害程度和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分级预警:建立开采损害分级标准、评判指标体系和评判模型。
考核指标:发表SCI/EI论文1篇,申报软件著作权2件。
6、地热能开发利用研究方向
(1)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采灌均衡开发提质增效降本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砂岩热储、岩溶热储的开采、回灌技术难题,探讨抽采导致岩层收缩程度,尾水回灌主要堵塞因素、评价回灌能力,分析阻碍回灌主要因素,探索“取热不耗水”100%回灌关键技术和改造热储提高换热效率的方法。
考核指标:发表SCI/EI论文2篇,或SCI/EI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2)地热能+储能技术
研究内容:热储能作为最具应用前景的规模储能技术之一,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结合浅层地埋管换热器、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各自地下用能与地上供能特点,开展地热能+峰谷电能、绿能等储能匹配技术研究,提高地热能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率。
考核指标:发表SCI/EI论文2篇,或SCI/EI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3)中深层地热能井下换热提质增效降本技术
研究内容:以现有井下换热技术工艺为基础,开展闭式循环介质携热能力、循环系统动力能耗研究。
考核指标:发表SCI/EI论文2篇,或SCI/EI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4)矿井地热能利用及储能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对提高矿山地热资源、太阳能资源利用率,延续矿区长期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开展矿山充填材料基质及相变材料配比、基于太阳能的蓄热充填体相变储热/释热机制,以及蓄热充填体管群跨季节储热/采热方法及优化调控策略研究。
考核指标:发表SCI/EI论文2篇,或SCI/EI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三、基本要求
1、申请人登录煤炭地质云服务平台(https://www.coalgeocloud.com:31003/)注册个人用户,并在“云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申报管理”处填写项目申请,项目来源选择:重点实验室;项目类型选择:开放课题;凡申请书中标注盖章签字地方应提交盖章扫描文件。
2、提交申请书时请一并提交申请课题的查新报告一份,否则视为无效申请书。
3、申请时间为2022年12月7日-2022年12月31日,过期系统自动关闭申报通道。
4、课题的研究成果归实验室所有,申请人享有署名权。因本研究所获得的所有科技成果必须共同署名,“考核指标”中的论文及知识产权均指以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所有课题成果应在项目来源处标注“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及课题编号,英文标注“Key L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未标注的,结题时不计入成果。
四、审批和课题执行程序
1、实验室将对课题组织公开论证,择优立项,下达批复文件并签订合同书。
2、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实验室有权对课题进行跟踪监督、管理和验收。
五、其它要求
1、申请者应遵守科学道德,反对弄虚作假。优先支持符合上述研究方向、有一定研究基础、有良好转化前景的研发课题。
2、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文景路26号A重点实验室
邮编:710021
联系人:吴燕
联系电话: 029-86681201
本申请指南解释权归本实验室,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附件: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格式
新冠疫情的肆虐挡不住科技人员学习和创新的热情,在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部的精心组织下,实验室第二期学术沙龙于1月21日下午准时与大家在云端见面,沙龙主题为“高水平科技成果写作及发表经验交流”,沙龙特别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导张胜为大家讲解高水平科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经验,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育平主持了沙龙,重点实验室及陕煤地质集团各子公司技术人员三十余人参加了沙龙。
张胜特聘研究员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近年来发表SCI论文35篇,累计影响因子255,是20余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有丰富的论文写作和评审经验。他的讲解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他讲解了论文写作的结构;接下来,他重点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要点,从投稿材料入手,详细讲述了论文题目、引言、论文方法、论文结果、写作思路等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与解读,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每个环节他都以实际范例深入解剖,深入浅出地分析如何写好一篇高质量的科技论文;第三部分他介绍了如何回复评审人的意见;第四部分介绍了他个人的SCI论文写作感想。
在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就科研中文献梳理、引言写作、论文投稿、论文拔高等问题进行了积极互动和热烈讨论,张胜老师都耐心地对所有问题都一一解答,并指出高水平的论文写作要下足功夫、广泛涉猎,发散关联,精准切入。大家都认为本次沙龙收获颇丰。
最后张育平要求大家要充分消化吸收培训内容,不仅要多出高质量的科技论文,更要将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为加速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依托单位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文/张丽维 图 /吕婷婷)
7月16日上午,《煤田地质与勘探》执行主编晋香兰、编辑部主任范章群一行来重点实验室进行交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育平及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十余人参与座谈交流。
会上,张育平主任介绍了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框架、主要研究方向、人员结构等情况,带领晋主编一行参观了重点实验室,展示了实验室的主要成果。
晋香兰主编介绍了来访目的,范章群主任做了题为《掌握期刊动态、助力科研成果转化与传播》的报告,介绍了《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的概况、编辑模式、创新举措,重点介绍了科技论文结构与要求。
双方就富油煤研究进展、相关科技论文的写作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就学术期刊的申办问题进行了探讨。此次座谈与交流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发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科技期刊对重点实验室的认识,双方在科技论文发表及学术交流方面达成了良好的合作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