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联系方式
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电话:(029)86681201
邮箱:zdsysbgs@126.com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市文景路26号A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开放课题申报指南(2026年度)
发布时间:2025-11-13 作者:admin 浏览量:94

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资助与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一、申请对象

1.国内外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教师、博士后,实验室依托单位(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非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均可申请开放课题。凡获立项的课题,申请者可被聘为实验室客座研究人员。

2.申请人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课题申请人如不具备副高职称,须要一位副高以上同行专家推荐。

3.每位申请者当年只能申请一项研究课题。已获得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的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结题前不得再次申请。

二、开放课题申请

根据重点实验室研究需要,开放课题以定向招标方式发布,资助额度:5~15万元。重点支持以下五个方向的技术研究:

1.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方向

(1)富油煤热解-气化分级开采下围岩结构演变及累进损伤机制

研究内容:研究富油煤原位热解阶段围岩宏细观结构演化特征,探明热解温度对围岩孔裂隙演化的影响规律;厘清富油煤气化阶段围岩矿物组分、孔裂隙结构、渗透率的演变规律,阐明热解阶段围岩结构劣化对气化过程孔裂隙演化的影响效应;明确富油煤热解-气化分级热采下围岩损伤破坏模式演化,揭示富油煤分级热采围岩累进损伤机制。

考核指标:SCI/EI论文2篇;研究报告1套。

(2)高温气体热解过程中富油煤层冲蚀规律与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原位热解工况下富油煤热解气流冲蚀过程研究,获得富油煤原位热解过程多变量对冲蚀过程空腔演变的影响规律,揭示不同富油煤原位热解场景下的空腔形成机理。

考核指标:SCI/EI论文2篇;研究报告1套。

(3)富油煤层冲击波致裂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富油煤煤层高效致裂开发需求,聚焦冲击波与煤层介质的相互作用规律,系统研究不同物理力学特性的富油煤在冲击波作用下的破裂起始、扩展路径及最终裂隙网络形成过程。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与多尺度数值仿真相结合,明确冲击波参数对致裂效果的影响机制,揭示煤层非均质性与冲击波能量传递的耦合关系。

考核指标:SCI/EI论文2篇,研究报告1套。

2.矿山地质环境研究方向

(1)煤矿地下空间垂直分带差异化充填与覆岩变形控制

研究内容:针对煤矿采空区覆岩破坏导致采后地下空间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差异,开展差异化的精准充填工艺,实现上覆岩层稳定性的有效控制。主要揭示开采深度、岩性组合等关键要素对分带几何形态和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研发适用于各垂直分带的差异化煤基固废充填材料配比和注浆工艺;建立差异化充填模型,探明充填物料流变及管道输送特性,确定最佳充填策略和工艺参数,实现对地下空间的高效、精准、大体积充填;阐明煤基固废充填体承载与充填开采覆岩变形规律,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并保障采空区长期稳定。

考核指标:发表EI及以上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研究报告1套。

(2)煤基固废地下充填效果多要素精准监测及评价

研究内容:研发集成光纤传感、微震监测、分布式温度传感(DTS)等先进技术的充填效果监测方法;基于获取的多要素大数据,揭示回填体长期固结过程中其强度增长和渗流特性的动态演化规律;建立涵盖力学、水文和热学等要素的煤基固废充填效果量化综合评价模型。精准评估煤基固废地下回填对地表环境和矿井稳定的作用,实现对回填体固结过程及周边围岩/地表回填效果的实时、动态、多点精准监测,构建充填效果监测指标体系。主要研究内容:

考核指标:发表EI及以上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研究报告1套。

(3)煤基固废浆体充填与CO2吸附/固化机制与潜力评价

研究内容:明晰煤基固废制浆过程中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变化机理;查明煤基固废浆体析水过程与CO2吸附/固化封存主控因素;建立地质条件下(最高温度45℃、最大压力10MPa)煤基固废浆体充填体CO2封存量评价模型。探索煤基固废微观形态及其矿物相演变规律与碳酸盐固化机制,创新研究煤基固废浆体充填协同CO2封存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发表EI及以上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研究报告1套。

3.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方向

(1)中深层地热能闭式增强型关键取热技术及多目标经济性优化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闭式增强型取热系统的换热机理,完善多物理场模型;设计紧凑式井下强化换热装置,通过模拟与实验优化运行模式,实现长期稳定取热;建立“装置-系统-负荷”一体化评价模型,分析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能效与经济性,提出优化方案与推广路径。构建以井底局部压裂为核心的中深层地热能闭式增强型系统。

考核指标:发表SCI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研究报告1套。

(2)“地热能+储能”多能互补近零碳能源站运行特性研究

研究内容:设计“地热能+储能”能源站的近零碳供热系统,研究多种能源之间的协同管理技术;开发适合不同运行条件下的多能互补供能系统的优化运行策略,合理分配不同能源的使用比例;开展多能互补系统用于供热的技术—经济—减碳潜力分析与评价。

考核指标:发表SCI/EI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研究报告1套。

(3)中深层含水层储热系统的储热效率评估与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内容:针对中深层含水层储热系统在区域供暖领域规模化应用方面提出的可持续应用的要求,开发基于示范工程规模的中深层含水层储热系统三维高效计算模型,系统需考虑储能/释能过程中水流-热量传递耦合作用,以及地下温度场、流场和水位的变化;开展中深层含水层储能系统在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储热能力和储热效率的演变规律研究;研究密度驱动/浮力作用对系统热损失和储热效率影响。

考核指标:发表SCI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研究报告1套。

4.煤炭地质云研究方向

(1)基于垂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煤炭地质云智能中枢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攻克通用大模型(如DeepSeek)在煤炭地质云的融合部署与专业化训练关键技术,构建高质量的煤炭地质专业语料库,研究领域适应预训练与参数高效微调技术,培育具备地质知识的垂域大模型;基于垂域大模型,研发对云仓库中数据的智能理解、自动分类与标签化技术,开发数据智能管理与挖掘引擎;地质知识交互与智能问答系统,极大提升数据交互效率与智能化水平。将大模型锻造为煤炭地质云的“数据大脑”,实现对云数据仓库的智能管理、深度知识挖掘与自然语言交互,推动地质数据管理从“信息化存储”向“智能化认知”跨越,为地质保障与决策提供核心AI驱动。

考核指标: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研究报告1套。

(2)深度学习技术在煤矿智能地质保障中的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地质任务的深度学习数据预处理技术,研究地质多源数据的标准化、增强与融合方法,构建适用于网络训练的高质量样本数据集;进行地质信息的智能预测与模型动态修正,并研究利用采掘实时数据对初始模型进行自动修正的算法。构建一套数据驱动、具有预测能力的智能地质保障方法体系,实现煤矿智能地质保障,为矿山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考核指标:申报发明专利1项,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论文1篇;研究报告1套。

(3)透明地质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钻探、物探、巷探、采掘等多源数据的集成方法,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处理流程,开发多源异构地质数据融合与标准化技术;重点突破基于隐式建模与地质规则的复杂构造智能化、高精度建模方法;研究基于随采随掘动态数据的地质模型实时在线修正与迭代优化技术,保障模型的准确性。研发一套集成化透明地质建模技术方法,最终构建一个能够反映煤层赋存、构造发育的动态透明地质模型,为智能地质保障与防灾预警提供地质支撑。

考核指标:申报发明专利1项,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论文1篇;研究报告1套。

5.精细勘查技术研究方向

(1)薄基岩条件下水-沙两相耦合突涌机理与临界判据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典型矿区数据资料,构建矿区地质模型,进行典型案例反演分析,校准模型参数,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构建水-沙两相耦合模型,系统模拟不同水力梯度、不同沙粒粒径、不同裂隙开度条件下,水沙混合物启动、运移和堵塞的全过程;分析影响因素对溃水溃沙灾害发生的敏感程度,明确导致沙体失稳的关键因素,进而建立可用于溃水溃砂危险性评价的临界判据图谱或公式。

考核指标:发表SCI/EI论文2篇;研究报告1套。

(2)封闭不良钻孔诱发突水溃沙灾害的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封闭不良钻孔的类型,探明各类封闭不良钻孔在采动扰动及水力梯度变化条件下的再激活演化规律;厘清钻孔封闭失效、裂隙扩展与含水层水力联系之间的耦合关系,阐明风沙层—潜水—采动裂隙带之间的水力传导与转化机制;明确封闭不良钻孔诱发突水溃沙灾害的关键控制因素与阶段性演化特征,揭示“潜伏—激活—突水”全过程的致灾动力学机制与多场耦合响应模式。

考核指标:发表SCI/EI论文2篇;研究报告1套。

(3)覆岩损伤光纤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分析覆岩损伤作用机理;研究覆岩损伤光纤监测技术方法(方案部署、采集参数及关键数据处理技术参数);提出适用于陕北浅埋煤层损伤监测技术方案。

考核指标:发表SCI/EI论文2篇;研究报告1套。

三、基本要求

1.申请人登录煤炭地质云服务平台(https://www.coalgeocloud.com/)注册个人用户,并在“云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申报管理”处填写项目申请,项目来源选择:重点实验室;项目类型选择:开放课题;凡申请书中标注盖章签字地方应提交盖章扫描文件。

2.申请时间截止至2025年12月30日,过期系统自动关闭申报通道。

3.课题的研究成果归实验室所有,申请人享有署名权。本指南中所列课题的考核指标均是以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或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为第一单位,同时在项目来源处标注“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及课题编号,英文标注“Key L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非第一单位和不标注的,结题时不计入有效成果。

四、审批和课题执行程序

1.实验室将对课题组织公开论证,择优立项,下达批复文件并签订合同书。

2.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实验室有权对课题进行跟踪监督、管理和验收。

五、其它要求

1.申请者应遵守科学道德,反对弄虚作假。优先支持符合上述研究方向、有一定研究基础、有良好转化前景的研发课题。

2.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文景路26号重点实验室

邮编:710021

联系人:吴燕

联系电话: 029-86681201

本申请指南解释权归本实验室,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市文景路26号A邮箱:zdsysbgs@126.com 电话:(029)86681201
版权: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陕ICP备05015530号-1
技术支持:西安嘉瑞德网络